发布时间:2025-10-08 10:49:43 点击:77 来源:
▲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三位获奖者
一、免疫学界的“悖论”:强大防线为何不“倒戈”?
人体免疫系统是一台精密的“防御机器”:每天生成海量T细胞,其受体通过随机组合识别几乎无限的外部威胁(如细菌、病毒),守护我们免受数千种微生物入侵。但这种“随机性”暗藏危机——必然会产生一批能识别并攻击自身组织的“危险T细胞”。
长期以来,科学界认为“中枢耐受”是唯一防线:在胸腺中,对自身蛋白反应过强的T细胞会被“筛选清除”。可现实是,总有“漏网之鱼”逃出胸腺,为何健康人极少患上严重自身免疫病?
三位获奖者的工作,正是揭开了胸腺之外的“第二道防线”——外周免疫耐受:一类特殊免疫细胞如同“和平维护部队”,主动抑制“危险T细胞”的攻击,维系免疫平衡。这道防线的核心,便是如今家喻户晓的“调节性T细胞(Tregs)”,以及控制其发育功能的“总开关”基因Foxp3。
©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委员会。图:Mattias Karlén
二、科学突破三部曲:从“逆流而上”到“拼图合拢”
外周免疫耐受的发现,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三位科学家跨越十余年的“接力赛”:
第一部曲:坂口志文的“逆流探索”——找到免疫“安全警卫”
上世纪90年代初,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逆流而行,挑战“健康人体内无危险T细胞”的共识。一个反常实验让他坚定信念:新生小鼠摘除胸腺后,免疫系统非但没变弱,反而失控引发严重自身免疫病。他推断:胸腺不仅产“战士T细胞”,还产“维持秩序的卫士”。
经过十余年攻关,坂口志文在1995年发表里程碑论文:通过精巧实验证明,表面携带CD4和CD25两种蛋白的一小部分T细胞,是免疫抑制的关键——移除它们,健康小鼠会患自身免疫病;输回它们,疾病便被阻止。他将这类细胞命名为“调节性T细胞(Tregs)”,找到了免疫系统的“安全警卫”。尽管证据确凿,这一发现最初仍遭普遍质疑。
第二部曲:布伦科与拉姆斯德尔的“干草堆寻针”——锁定“总开关”基因
同一时期,美国的布伦科(分子生物学家)与拉姆斯德尔(免疫学家)从另一条路径突破:研究一种名为“scurfy”的突变小鼠——这类小鼠因X染色体基因缺陷,T细胞失控增殖并攻击自身器官,症状与人类罕见病IPEX综合征高度相似。
在基因测序技术简陋的年代,他们如同“在干草堆里找针”:将突变范围缩小到X染色体上50万个碱基对区域,逐一排查20个候选基因。直到第20个——也是最后一个,他们发现了致命突变,并将这个新基因命名为Foxp3。2001年,两人发表成果,并证实:人类Foxp3突变正是IPEX综合征的病因,找到了调控免疫的“总开关”。
第三部曲:拼图合拢——Foxp3与Tregs的“命运绑定”
1995年的“细胞发现”与2001年的“基因发现”,如同谜题的两半:坂口志文找到了“维和部队”,却不知其“指令来源”;布伦科与拉姆斯德尔找到了“总开关”,却未明其“具体职责”。
2003年,坂口志文完成了关键“缝合”:实验证实,Foxp3基因正是调节性T细胞发育与功能的“主导基因(master gene)”——没有Foxp3,Tregs无法生成;Foxp3异常,Tregs功能失效。至此,完整的免疫调控图景清晰呈现:Foxp3通过控制Tregs生成,维系外周免疫耐受。
三、从基础研究到临床革命:Tregs疗法+免疫细胞存储,守护健康新路径
诺贝尔委员会评价:“这一发现为新研究领域奠基,推动了癌症、自身免疫病等新疗法的发展。”如今,基于Tregs与Foxp3的治疗思路已在三大领域落地,而“免疫细胞存储”正成为衔接“基础研究”与“临床应用”的关键环节:
1. 自身免疫病:“增援维和部队”,健康细胞是“原材料”
类风湿关节炎、1型糖尿病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中,免疫系统“过度亢奋”攻击自身组织。当前主流治疗思路是体外扩增Tregs:从患者体内提取健康免疫细胞,在实验室中定向扩增功能正常的Tregs,再回输体内让“维和部队”重新掌控秩序。
这一疗法的核心前提,是拥有“质量足够好的初始免疫细胞”。随着年龄增长,人体免疫细胞活性会下降、Tregs功能可能减弱;而疾病发生后,患者自身免疫细胞已出现紊乱,难以作为优质“原材料”。此时,年轻时存储的健康免疫细胞,就能为未来可能的Tregs扩增治疗提供“纯净、活性强的种子”,大幅提升治疗成功率。
2. 癌症免疫疗法:“解除卫兵武装”,个性化细胞成“突破口”
癌细胞深谙“免疫逃逸”之道——会主动招募Tregs在肿瘤周围形成“保护盾”,阻止免疫细胞攻击。当前治疗思路是精准清除肿瘤微环境中的Tregs,同时激活杀伤性T细胞对癌细胞的攻击(如联合PD-1/PD-L1抑制剂)。
在这类个性化治疗中,“自体免疫细胞”的价值尤为突出:从患者体内提取的免疫细胞(如T细胞),可经基因编辑或活化处理,成为能“识别癌细胞、避开Tregs保护”的“定制化武器”。若提前存储健康状态下的免疫细胞,不仅能避免化疗后免疫细胞质量下降的问题,还能为后续个性化改造预留“优质细胞资源”,让疗法更安全有效。
3. 器官移植:“教会免疫‘容忍’”,细胞存储为“长期防护”铺路
器官移植后,免疫系统会将移植器官视为“异物”发动攻击,患者需长期服用强效免疫抑制剂,副作用极大(如感染、肝肾功能损伤)。而Tregs疗法的出现,为“诱导免疫耐受”提供了新方向:通过输注扩增后的Tregs,“教导”免疫系统“容忍”移植器官,减少对传统抑制剂的依赖。
对于有移植需求或高风险的人群,提前存储免疫细胞意义重大:一方面,健康的免疫细胞可作为Tregs扩增的“初始材料”,助力移植后免疫耐受的建立;另一方面,若未来出现移植排斥反应,存储的细胞也能为紧急治疗提供快速、匹配的“细胞来源”,降低治疗延误风险。
四、免疫细胞存储:为何说“现在”是最佳时机?
诺奖成果让我们看清:免疫细胞(尤其是Tregs)已成为治疗多种疾病的“核心武器”,而“武器的质量”直接决定治疗效果。免疫细胞存储的核心价值,正在于“锁定当下的健康”——
年龄是关键:20-40岁是人体免疫细胞活性的“黄金期”,此时存储的细胞数量充足、功能稳定;随着年龄增长,免疫细胞会出现“衰老”“突变”,活性逐年下降,治疗应用时的扩增效率和效果也会打折扣。
疾病不可预测:自身免疫病、癌症等疾病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,提前存储健康免疫细胞,相当于为未来可能的治疗“储备弹药”,避免“急需时无优质细胞可用”的困境。
技术持续升级:当前细胞存储技术已实现“低温冷冻保存数十年”,细胞复苏后的活性可保持在90%以上;随着Tregs疗法、CAR-T疗法等技术的不断突破,未来存储的免疫细胞将有更多应用场景。
基础研究照亮未来,健康存储把握当下
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背后,是三位科学家二十余年的坚持——从“逆流而上”的质疑,到“干草堆寻针”的突破,最终拼凑出外周免疫耐受的完整图景。这一成果不仅改写了人类对免疫系统的认知,更让“免疫细胞”从“抽象的防御单位”变成“可应用的治疗资源”。
对于普通人而言,理解诺奖背后的科学逻辑,更要看到“免疫细胞存储”的长远价值:当Tregs成为治疗多种疾病的关键,“留住现在健康的免疫细胞”,就是为未来的健康撑起一把“保护伞”。毕竟,最好的健康保障,永远是“未雨绸缪”。